1914~1918年期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刺激了石油工業的發展,再加上天然氣的開采以及長達1600km(100英里)的管線管需求量,這就是20世紀20年代發展大口(kou)徑不銹鋼管,出現二次穿孔工藝以及熱擴管工藝的歷史背景。


 20年代初出現的趨勢不僅是油井所需無縫管的數量劇增,而且呈現出輸油輸氣管線需要大口徑不銹鋼管的勢頭,過去人們認為在這一領域內無縫不銹鋼管無法和爐焊搭接管相競爭。National Tube 公司(廠)再一次揀起1902年在Greenville 所作的二次穿孔的試驗,決定進一步挖掘其潛力,因此該公司于1926年在Ellwood市5號機組安裝了二次穿孔機,此后不久,又在Gary廠增設二次穿孔機。在Ellwood的機組上,穿孔坯的尺寸為9英寸×(1/2~3/4英寸),二次穿孔和三次穿孔的直徑為12~13英寸;Gary廠則通過二次穿孔,使管徑達到13 3/8~20英寸,最薄壁厚為1/4英寸,在生產更大直徑的管子時,則隨后還要經三次穿孔。Nation-al Tube公司(廠)的Lorain廠也在3套無縫軋管機組(分別建于1926年、1928年和1930年)的設計中采用了Gary廠的二次穿孔和三次穿孔的經驗。在這段時間內 National Tube 公司(廠)的 Mckeesport廠也安裝了采用相同軋制原理的新的無縫軋管機組。


 和其他生產大口徑不銹鋼(gang)管的廠家一(yi)樣,Jones&Laughlin 也看到了石油用管采用無縫(feng)鋼(gang)管的發展趨勢,作出了相應的反應,1927年在賓州(zhou) Aliquippa安裝了無縫(feng)軋(ya)管機組(zu),以生產外徑為5 1/2~10 3/4 英寸(cun)的管子(zi),這一(yi)機組(zu)后來(lai)采用了二次穿孔工藝,所生產管子(zi)的管徑擴(kuo)大到14英寸(cun)。


 Youngstown Sheet&Tube 公(gong)司(廠)的2號軋(ya)(ya)(ya)機(ji)(ji)建于1926年,其設(she)備組成為穿孔(kong)機(ji)(ji)、周期軋(ya)(ya)(ya)管機(ji)(ji)(兩臺)、均正機(ji)(ji)和兩架定徑(jing)(jing)(jing)機(ji)(ji),這一機(ji)(ji)組可生(sheng)(sheng)產直徑(jing)(jing)(jing)為14英寸的管子(zi)。1930年公(gong)司決定在周期軋(ya)(ya)(ya)管機(ji)(ji)和均正機(ji)(ji)之間增設(she)再加熱爐和自動(dong)軋(ya)(ya)(ya)管機(ji)(ji),使周期軋(ya)(ya)(ya)管機(ji)(ji)起開坯機(ji)(ji)的作用。1938年2號機(ji)(ji)組進行了(le)(le)第(di)二次改造(zao),拆除了(le)(le)德國造(zao)的穿孔(kong)機(ji)(ji)和兩臺周期軋(ya)(ya)(ya)管機(ji)(ji),新安裝了(le)(le)兩臺曼內斯(si)曼穿孔(kong)機(ji)(ji)以實現兩次穿孔(kong),管子(zi)最(zui)終在自動(dong)軋(ya)(ya)(ya)管機(ji)(ji)上精軋(ya)(ya)(ya),新機(ji)(ji)組生(sheng)(sheng)產的管子(zi)外徑(jing)(jing)(jing)為5 1/2~14英寸。